【Charles Lamb】查尔斯•兰姆,喜爱瓷器与烤猪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

2021/04/08 1194
【Charles Lamb】查尔斯•兰姆,喜爱瓷器与烤猪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

如果说英国文学史上谁是中国的粉丝?那么查尔斯•兰姆铁定得算一个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出生在1775年,因为受过法国革命的影响,性格浪漫不羁,乐观旷达,文笔上讲究“我手写我心”,追求情感和个性的解放。之所以说他是中国控,原因是他曾经写过两篇有名的散文,一篇叫《古瓷》,另一篇则是《烤猪论》。有意思的是啊,这家伙虽然喜欢中国,但是却从来没有来过中国。

生平简介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有点意思的文学家,小编先来给大家聊一下他的生平纪事。哎,这家伙虽然写了很多看上去热情洋溢的文章,但实际上他的一生是有点悲催的。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因为家庭贫困,他15岁就出来打工赚钱;他的姐姐患有精神分裂症,1796年,在查尔斯21岁的时候,因为精神病发作,查尔斯的姐姐杀死了母亲。查尔斯悲痛欲绝,但还是与姐姐相依为命。为了更好地照顾姐姐,查尔斯直到死去都孤身一人,未曾婚娶。据说查尔斯非常爱他的姐姐,而且照顾得非常尽心尽力。他喜欢坐在壁炉前,跟姐姐谈论那些童年往事。而每当姐姐发病的时候,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拉着姐姐的手,痛哭流涕将她送到精神病院去。而接她回来的时候,查尔斯又兴高采烈地像个孩子。

家庭的不幸没有影响查尔斯积极乐观的性格,他依旧能风趣地利用闲暇时间写写文、码码字、抒发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有时候还会自黑。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查尔斯不是全职作家,他真正谋生的地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家公司,查尔斯一混就是30年,基本上每天都要加班,并且工资并没有涨多少。这听上去太累了,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另一篇文章《牛津游记》中调侃道:一个文人需要休息,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机械地记录棉花、生丝和印花布的价格,这样工作之后去看书特别有劲,并且当心中有想法时,可以随手拿起桌上的纸条记录下来,做为将来创作的材料……

曾有人评论,查尔斯的心中住着一个满怀童趣的小人儿。不管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柔情和期待,投注到他的笔下就是一切都是耐心寻味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拥有一颗诗情画意的心。这大概也是查尔斯为什么把很多普通平凡的东西都能写得打动人心的原因吧。

古瓷器爱好者

16世纪以来,由于欧洲航海业的大力发展,使得原本闭塞的西方开始慢慢了解到外面的信息。那时候,通过传教士、航海员以及出使中国的欧洲使节不遗余力的奔波往返,一直笼罩在西方人心里的神秘面纱——东方中国渐渐被揭开。中国的特产诸如瓷器、丝绸被贸易的货船运载到欧洲码头,一上岸就得到众人的哄抢。所以17、18世纪还出了一股中国热,但凡是能用上中国制造的东西,那绝对是备有面子的事儿。拿伦敦来说,17世纪初期就开了第一家瓷器店。这瓷器当时是奢侈品,大多出现在王公大臣的餐桌上,成为他们炫耀的利器。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之所以喜爱瓷器除了它有着光滑细腻的质地,更重要的是上面充满异国风情的图案,着实令他们大开眼见。这里面当然就包括了查尔斯•兰姆。他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但他总是通过古瓷器上的画面来脑补中国,他觉得这对于激发他对中国的爱产生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对查尔斯而言,瓷器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异域的风情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所以他把收藏中国的瓷器看作一种接近中国的虔诚形式,而每次用中国的瓷茶杯喝茶时都能清晰感受到中国的脉搏。

正如他在散文《古瓷》的开篇就直抒胸臆道,古瓷器于他有着一种女性般的偏爱。这种对中国和中国瓷器爱的强迫症导致他每次去别人家玩时,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他们的瓷器柜。而且一边拿出来把玩抚摸,还一边有模有样地指着上面的画品头论足。中国瓷器上一般都绘有精美写实的画面,例如在藤架上玩耍的猴子,鸟笼里啄食的饶舌鹦鹉,闲卧贵妃榻的妇人,手拿蒲扇、果盘的娇俏侍女等等。这种中国式图画虽然吸引了大批粉丝,当然也有很多欣赏不来的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因为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焦点透视。他们觉得一幅画面要有适当的比例、准确的构图以及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这个画面要符合几何的逻辑,这样才能使得绘画的背景、层次等得到有力显示。然而中国绘画截然不同,它讲究的散点透视,也就是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某一事物。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提及中国绘画时就说道:“尽管由于天气温和,中国人具有最精妙的才能,创造出许多精细惊人的事物,可是到现在在绘画中还不会用阴影。绘画只有用阴影才可以突出高度强光。中国人的绘画没有明暗深浅之分,所以最粗拙。”

查尔斯•兰姆对缺乏透视原理的中国绘画没有反感,相反,他对中国瓷器上的画面一如既往地充满了由衷的欣赏和喜爱。

有趣的烤猪论

《烤猪论》(A Dissertation upon Roast Pig)讲的是养猪户何悌的傻儿子宝宝因为和小伙伴玩火,把房子点燃,烧死了九只刚刚出生的小乳猪。宝宝在用手触碰烧死的小乳猪时,无意中尝到烤猪皮十分美味,他把熟透的小猪连皮带肉都狼吞虎咽,俨然打开了吃货新世界的大门。何悌回来发现房子烧了火冒三丈,又看见儿子竟然在啃猪,气得他操起一根木棍就朝儿子身上打。傻儿子不仅不躲开,反而舔着手指劝说父亲吃猪肉,因为味道实在是太棒了。何悌半信半疑地吃了一口,果然鲜美无比。最后父子俩一起把猪肉瓜分掉了。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在当时,这种烤猪肉的方式是开天辟地头一次,是要被上帝处罚的。所以父子俩暗暗发誓不能把这个秘密泄露出去。但是烤猪肉实在是太好吃了,父子俩没事就在家里烧火烤猪。别人看见他们家总是着火觉得十分奇怪,派人监视他们,秘密就被曝光了。父子俩被抓到京城受审,那些正在烤的猪肉也被带到法庭。陪审员在审查过程中经不住烤猪肉美味的诱惑,大吃特吃。父子俩因祸得福,无罪释放。后来这种烤猪肉的烹制方法像插了翅膀飞遍千家万户。大家在享用烤猪的同时,铁丝烤肉架也随之发明了。

为什么查尔斯要写这样一篇文呢?原来查尔斯一直对文明的中国心驰神往,所以他写了这篇有关中国的美文《烤猪论》来赞颂中国。他把乳猪代指古代中国,因为在他看来,中国是一种馥郁可爱,并且充满温情的诱惑。有趣的是,欧洲各国广为流传的版本实际上是:烤肉起源于畜牲被烧死后被人发现可以食用,接着搬上餐桌的。但是查尔斯却把烤猪的起源直接安排在了中国。在所有的美味之中,查尔斯认为只有中国的烤猪才配得上美食之冠。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就像《烤猪论》里形容的“它引诱着牙齿去咬破那一层酥酥脆脆的薄皮儿,好享受那美妙的盛馔——连同那黏糊糊、油腻腻的……啊, 千万别把它叫做脂肪。那是长在皮下的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珍馐,雪白的脂肪开放出的娇撖的花朵,在含苞待放之际加以采集;在嫩芽初吐之时加以收割,还处在初生的天真无邪之中。这是由幼猪的纯洁养分所汇集而成的精华。说是瘦肉,又不算瘦肉,或者不如说,肥中有瘦,瘦中有肥,肥瘦相间,互相融合,形成一种浑然一体的神赐美味。”

《烤猪论》之所以成为经典,读完后真是让人唇齿含香,浮想联翩。这除了得益于查尔斯飘逸深厚的文采,同时与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也是密不可分的。他总是能用一种幽默、充满人文情怀的笔调去描绘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儿,并且把自己的期盼和祝愿寄托在字里行间。他一生都从未到过中国,但是在他脑海里,中国永远都是一块乐土,一片乌托邦,他很愿意用最优美生动的文笔去诠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