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采用了 cookies。继续浏览网站表示您同意我们的 cookies 政策。
This site uses cookies. By continuing to browse the 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our use of cookies.
此网站采用了 cookies。继续浏览网站表示您同意我们的 cookies 政策。
This site uses cookies. By continuing to browse the 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our use of cookies.
“心情不好的原因是,我发现小真(化名)是一个谜团,自己很失败。”
说这句话的人,是圈内一位小有名气的虎妈,她的儿子在小学毕业后顺利留学国外,现在已经在读高中。父亲则更加义无反顾,专程飞去国外给孩子陪读。
据她自述,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琴。为了学琴之路,钢琴是肯定要买的,1对1的外教小课也自然不在话下。
但孩子对钢琴的热度好比过山车,从每天练一个小时,到后来一星期2-3小时,最后一年都弹不了几个小时,手指的基本功疏忽了,和那些“大神级”的同学自是不能比的。她说,“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都不好意思写到升高中的申请表上”。
小学毕业后出国,儿子看到身边朋友都在学Python,于是也兴冲冲学了半年编程,然后停了。几年下来,当初的同学已经达到铂金级别,儿子还停留在小白级别。
书法总算是有天赋了,照她的说法——“老天赏饭吃”,但练了5年也停了,家里的毛笔和砚台都积了厚厚的灰。
文化艺术都不亮眼,那就转运动吧——苦练三年的游泳,总算是拿了市运动会冠军,但孩子实在不喜欢,最终也没练下去;相比之下,孩子还算喜欢网球,家里人不惜重金请了每周一次的私教课,但起步太晚,“绝对不可能到州前五十名了”。
末了,这位虎妈迷茫地问:“那两年后,他申请大学与众不同的标签到底是什么啊?”
在她的评论区里,不少家长都有着相似的吐槽:花了几十万学费上国际学校,竟然还是逃不过“内卷”的宿命。
这也就算了,再加上各种特长、补习班费用,算下来一年花费超过百万。
可是这么砸钱砸资源,竟然还“卷”不出头?
不管如何,残酷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确实不能。
国际学校:“远离内卷”是伪命题吗?
工作原因,曾经参加过一场国际学校的咨询会。
在这家位于上海、略显陈旧的酒店的会场,挤了一大波焦虑的家长。他们拿着小册子仔细研读,在展台前排着长长的队,听老师们侃侃而谈,然后在本子上记下复杂而陌生的概念:A-Level、AP、TOEFL、SAT......
他们中,有很大一批属于所谓的“新中产”,至于为什么选择国际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有的是所谓的“鸡娃一代”,将阶层上升的希望寄托于送孩子就读国际学、接受与之衔接的“精英教育”;
有的家庭本就是高知,对国内最普遍的“填鸭式教育”颇有微词,因此转向国际学校,希望能让孩子“快乐发展”;
也有的家庭钱和资源都不缺,偏偏少一个好户籍,思来想去,与其让孩子累得半死在几个高考大省中拼杀,争夺少得可怜的985、211名额,不如花点钱上国际学校,出去“读个Top50的国际名校”......
总而言之,肯花钱的家长,不为别的,就为给自己和孩子一份远离内卷的“心安”。
然而,这种“心安”,更多时候在入学没多久就化作泡影。
一位在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常年奔赴在“反内卷”的第一线,孩子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于某公立初中,随后就读当地数一数二的国际高中。
开学第一个学期,她自信满满地去参加家长会,回来时却完全崩溃:“老师说,小米(化名)同学托福都考到100分了,世界级的竞赛拿了好几个奖,就这还不敢保证能进藤校。”
“老师说,我们小米的简历太单薄,拿出去连印度学生都不如。”
末了,她不忘控诉一番:“你说这群家长好不好笑,孩子都送进国际学校了,还要带头‘卷’。”
半年后再遇见时,她正拎着一脸疲惫的孩子赶往补习A-level的路上:“没办法,要申大学啊。”
一位在语言培训机构做助教的朋友曾经吐槽说,“现在的家长真的有钱,托福雅思提分班,半个月就要10万,就这他们也肯花,说是只要孩子能出分就好。”
旁边的一位老师抿了抿茶:“那你是没看过国外精英阶层是怎么不惜成本培养孩子的。”
一语道破天机——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完全快乐的教育。而到了今天,教育不仅要拼努力,还要拼资源、拼天赋,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跑,做家长的都已经拿出毕生积蓄“买票入场”了,又如何甘心在赛道上彻底“躺平”?
全人教育:昂贵的试错?
另一位朋友的孩子,从小就很有主见。初中阶段,就提出要出国。孩子有这份心,家长也自然全力支持。于是乎,立即找了关系,插队进入最好的国际学校作“过渡”。
成绩看得过去,才艺也不能落下——毕竟老师特别指出,国外讲究“全人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看着女儿身姿不错,学芭蕾便成了首选。tutu裙、练功服等等装备采购齐全,第一时间就找了当地最好的老师,上了一段时间的课。但一个剧目还没学完,因为要“恶补小语种”,时间冲突之下没时间练功,孩子不得不放弃芭蕾。
等出了国,孩子的兴趣更加“变化无常”。每一次见面,家长谈的东西都不一样:今天是马术,明天学长笛,后天要学火箭科技......
一开始,父母还颇为自豪,觉得自家孩子兴趣广泛,对种种来去如风的“特长”也持开放态度。眼看着孩子马上要申大学了,做爸妈的终于忍不住急了:“样样都学,但样样都不精,都快读大学了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学什么。”
正如开头那位虎妈所说的,会送孩子上国际学校的家长,大多是心甘情愿给孩子砸钱砸资源的,要怪就怪这“试错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被花掉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孩子和家长的时间。
尤其对于那些想要靠教育打破阶层天花板的中产家庭来说,多等一年,那道鸿沟似乎都会加深一些。
但与此同时,国外学校的老师却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经历,而不是结果。”
一位名校的招生官更是表示,苦哈哈的奋斗故事并不吃香,比起一个满身荣誉的“扁平模版”,他们更想看到真实的、在探索和成长的“立体的人”。
在英美很多名校,大一学生甚至不需要确定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切想修的科目,从非洲民族舞蹈到犯罪心理学,从建筑设计到古希腊哲学——“只要你想学,只要我能教”。
仔细一想,相比外国人动不动就搞Gap Year(间隔年),性急的中国人压根就没有“停下来”的传统。
间隔年,指西方年轻人在升学或工作前留出的一段空档期,通常会进行旅行、实习或、志愿工作,或者发展兴趣爱好。
但问题来了,家长提供“试错”机会,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教育豪赌:中产爸妈们图什么
一夜过去,那位虎妈更新了自己的微博:“小真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妈,我怎么总在追赶啊’,为什么不能让他从容一点呢。”
在评论区,也有大批的家长表示,他们选择与这种焦虑和解——
一位妈妈留言说:“人生一直处于各种选择之中,继续加油。”
还有一位妈妈写道:“我会坚决鼓励孩子做任何热爱的事情,哪怕不是热爱一辈子,哪怕热爱的东西不能申请大学。”
一位父亲更是举出实例:“在几千万从小学编程的孩子里,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个天赋异禀的才能拿到金奖、进入帝国理工;但你培养一个孩子了解密码学,却有50%的可能培养出一个讲逻辑的现代人。”
爱因斯坦幼时学过小提琴与钢琴,很明显,这与他后来选择的职业道路南辕北辙。但在成名之后,他不止一次表示音乐占据了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说“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
艺术也许没有成就他的人生高峰,但一定增添了他生活的色彩与厚度。
更何况,顶尖大学的招生标准也在悄悄变化。比起标化成绩,更加能决定入学资格的是那份“个人陈述”。
“我们希望看到你对学科的兴趣,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一位招生官说。
你问豪赌的中产家庭到底图什么?刨去功利而现实的那部分,回归本心来讲,大多数家长会告诉你——
“不过是想给孩子的人生多留一点选择和空间。”
而这,也许才是被忽略的,所谓“教育自由”的真谛。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