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的滴水兽

2021/04/23 414
牛津的滴水兽

最初,吸引我的是一张印有奇怪石头雕像的明信片。这是一个将头埋在双手中作头痛欲裂表情的人像雕刻,旁边写着:“学得越多,知道越多;知道越多,忘得越多;忘得越多,知道越少 。那为什么要学习呢?(The more you study,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forget; the more you forget, the less you know. So why study?)”思辨又狡黠的句子配上到位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我好奇这一名言出自哪里,更想知道这一奇怪石雕藏在哪里、出自何人之手?揣着明信片,我开始仰头在牛津的天际线上寻找答案,但很快就发现陷入了这种奇怪石雕的汪洋大海:他们高耸在几乎所有学院建筑的外墙和尖顶上,形状各异,有的惊悚有的滑稽,有的奇异有的怪诞,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滴水兽(gargoyle,也有人译作石像鬼)”,一次学院的晚宴上,导师揭开了谜底。顺着导师手指方向望去,我们学院图书馆的顶端也有四个类似的石雕。导师慢条斯理地解释,滴水兽是古老建筑疏导雨水的雕饰。屋顶流下的雨水从多个雕饰的嘴排出,这样能防止雨水顺墙壁流下造成建筑物的受潮、变色、甚至腐朽。滴水兽的身体越长,水排出时离墙壁的距离就越远。另外,这些造型独特而惊悚的雕刻据说还能吓走恶鬼。

这些怪兽也有着怪诞的“性格”,或幽默或恐怖,或像人或像动物,或来自寓言或取材于真实历史。动物形状的排水雕饰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但却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发展至鼎盛,最有名的要数法国巴黎圣母院上的滴水兽。这是因为当滴水兽12世纪出现在欧洲时,正逢罗马天主教教会日益强大之时。当时的大多数普通民众都不识字,因此图像在传达思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会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皈依天主教。在中世纪的世界里,许多生物被赋予了神秘的力量,有些被赋予了人的性格,还有的干脆是人和动物的混合体。用这些滴水兽装饰教堂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潮流。直到18世纪初,滴水兽在建筑排水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8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使用排水管道将屋顶的水直接排到地面,仅有少数建筑仍沿用滴水兽这一传统:有人觉得这些滴水兽看起来面目狰狞很可怕,另外有的滴水兽因年久失修脱落下来,也为安全带来隐患。1724年,英国议会通过《伦敦建筑法》,强制所有新建筑使用排水管道。

在教堂尖顶、学院建筑外墙上成排的滴水兽具有排水功能,事实上,这一石匠艺术在建筑的更小细节中也有体现,例如在徽章、壁龛、雕塑、装饰和点缀中也能看到。其中,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种类最多、质量最高。这些石雕和它们所装饰的建筑石材是同一块,有的凹陷进去,但大多数是凸出来的那部分。随着年代久远,有些滴水兽的面貌已经模糊。2009年,博德利图书馆举行了一次牛津郡中小学生设计竞赛,选出九个最佳杰作来替代图书馆西北面墙上的旧石雕。由于那几个旧的石雕已无法考证其最原始的设计,因此新的滴水兽以少年儿童熟悉的虚构人物来替换,例如《纳尼亚传奇》中的狮子阿斯兰、 《爱丽丝镜中奇缘》中的双胞胎兄弟特威达与特威迪。有意思的是,据说 《纳尼亚传奇》中那些奇异石头雕像的灵感来自于牛津大学学院建筑的滴水兽,而如今,作者C.S.刘易斯塑造的角色又回到了牛津。

当然,这些滴水兽给人们带来的灵感远不止于此,牛津人对这些滴水兽的喜爱溢于言表,甚至有人称它们和牛津著名的“塔尖”一样迷人。一个享誉全英的爵士清唱乐团索性为自己取名为“牛津滴水兽”,这一乐团成员由牛津大学本科生组成,他们专业、完美的表演深得追捧,也将牛津滴水兽的名字传的更远更响亮。

至于开篇提到的那个抱头思考的滴水兽,更是成为了滴水兽中的“明星脸”随着明信片走向了世界各地。它的塑造者已无据可考,但可以确认的是,今天它仍然在新学院的钟塔上苦苦思索着“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牛津大学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