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朴素生活,高尚思考

2021/04/08 1771
【William Wordsworth】威廉·华兹华斯:朴素生活,高尚思考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获得过英国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称号,甚至被称为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英国散文家德昆西这样概括华兹华斯的一生,“1820年之前,威廉·华兹华斯这个名字被人踩在脚下,1820到1830年,这个名字是一个战斗的名字,1830年到1835年,这已是个胜利的名字了。”

童年生活:“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华兹华斯1770年生于英国坎伯兰郡的科克茅斯,这是一个风景秀丽安静宜人的乡间小镇。自由的田园生活给了华兹华斯快乐的童年,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对他以后天马行空的创作生涯也大有裨益。无拘无束的大自然环境给了华兹华斯天然的滋养,我们才能“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才能看见“粼粼波光也在跳着舞”。在他的眼里,“带嫩芽的树梢也有着欢乐”,花草树木的一摇一动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能给人心灵的慰藉和依靠。他的诗歌也朴实自然,用词简洁,风格清新。

华兹华斯小时候家境殷实,家里有五个孩子。老大叫查理,华兹华斯排第二,妹妹多萝西排第三。虽然兄妹五人在七年内相继出生,年龄差距不大,但个性却是千差万别。大哥稳重老成,威廉和多萝西却奔放随性,充满激情。个性相近的两个人感情也最深,多萝茜自1795年跟威廉生活在一起,终生未嫁。她不仅照料着哥哥的饮食起居,并且在使他成为划时代的诗人一事上,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得力助手的作用。

在华兹华斯8岁的时候,母亲病逝,一年之后他和大哥就被送到离科克茅斯二三十英里外的毫克海德读书。豪克海德学校虽然位置偏僻,但是风景旖旎自然清新。在校期间,华兹华斯就已经表现出诗歌才能。豪克海德学校校长也爱写诗,他对华兹华斯的诗歌天赋大加赞赏,算是华兹华斯走上诗歌创作道路的催化剂。

创作生涯:“我本是上天指定的宠儿,任重而道远”

p133049_7

1787年.华兹华斯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由于父亲辞世,家道中落,因此经济上他靠的是学校公费和舅父的援助。虽然肩负着家人的希望,但威廉学习成绩却不尽人意,最后只拿到了一张不合格的毕业证书。

一落千丈的成绩跟当时剑桥大学的风气和华兹华斯自身的性格有关。17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了新的希望,但是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却摧毁了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憧憬,这也导致了18世纪的英国教育发展停滞。剑桥大学的风气就是其代表:学生们纸醉灯谜放纵享乐;教职员徒有虚名一事无成。

来自乡间的华兹华斯自然无法忍受和融合这一作风。加之圣约翰学院的学生都会成为未来的教士,天性爱自由的威廉对当教士没有什么向往,所以他就更不看重这一文凭了。世俗化的学校污浊的风气让他的性格更加叛逆,一放假,华兹华斯就会回到乡下,回归平静和自然。从那时起,华兹华斯立志成为一名诗人。这一志向遭到了资助他读书的舅舅的极力反对,一怒之下两人断绝了来往。从学业成绩上讲,华兹华斯是不成功的。但是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极具叛逆的勇气,对自然平静的追求,使得他认识到,“我本是上天指定的宠儿,任重而道远。”

p133049_4

两次法国之行对他意义重大。他在《序曲》中赞颂法国:“法兰西是站在黄金时代的顶峰。”第一次到法国,他就深受法国人民庆祝攻占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欢腾场景的感染,也开始对政治有了兴趣。他甚至一回英国就办了离校手续,虽然一直找不到固定工作,但在窘境中仍然怀有对法国革命的向往。

在向大哥借了40英镑之后,他又踏上了去法国的旅程。在法国他还邂逅了自己的初恋,一位保皇党家庭的少女安妮特·伐隆,两个人同居并且有了孩子。但两个人的恋情并没有好结果,小编认为除了客观原因:英国和法国的战争隔绝了这对恋人以外,也有华兹华斯的主观原因在其中:离开怀有身孕的恋人,说是到英国筹钱但是跑到巴黎去体验法国革命和试图用自己初出茅庐的诗集赚取稿费等行为都显示出了他的不成熟和冲动天真,和初恋的分开也是无法避免的结局。

创作巅峰:“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

p133049_6

虽然对军事不甚了解,但华兹华斯有着激情和理想,经常和朋友一起谈论法国大革命,一同憧憬着民主和自由。比如1795年创作的剧本《边地居民》就深刻反映了他对英国现状的不满和对变革现状的向往。对现实的失望激发了诗人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却是极度敏感和易逝的。雅各宾派的专政,吉伦特派遭到镇压,法国革命的暴力和引发的侵略战争使得华兹华斯的革命理想随之破灭,甚至精神也处于崩溃的边缘。此时还好有妹妹多萝西的陪伴他才稍有安慰。

1795年,兄妹二人在在湖区的多塞特郡安顿下来。两人的住所在远离喧嚣的湖畔,是华兹华斯的朋友裴尼无偿捐助的,裴尼很欣赏他的才华,四处漂泊的他也终于有了稳定的住所。也是在1795年,华兹华斯第一次见到了诗人塞缪尔·柯勒律治。在剑桥的相同经历使得二人很快成为好朋友和知己。

1797年,兄妹俩搬到柯勒律治家很近的奥尔福克斯顿宅。柯勒律治说“这里的三个人共有一个灵魂。”批评家柯勒律治在肯定华兹华斯诗作的同时也会指出其创作的不足,两个人一同进步,华兹华斯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巅峰。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这本薄薄的诗集一反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原则,揭开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序幕。

p133049_1

同年,三人去了德国短住。与擅长交际的柯勒律治不同,兄妹二人经济上的拮据,对家乡的思念使两个人并不开心。但这也激发了华兹华斯的创作灵感,写下了代表作《露西》和《露丝》。1799年他们回到了英国,华兹华斯搬到了卡斯米尔的小农舍居住,后人称之为“鸽舍”。女主人多萝西把“鸽舍”打理的井井有条,华兹华斯得以潜心创作。偶尔和朋友畅谈漫步,开怀畅饮,过的逍遥自在。

虽然生活过的拮据,但是他们却收获了思想上的满足。1800至1805年这段时期,被称为“鸽舍时代”。写下的著名诗篇有《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孤独的收割人》等等。在1798年就开始动笔的自传体长诗《序言》也在这期间完成,于1805年发表,其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长短不同,各有特色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童年的回忆,传达着他对人生的思考。虽然这些诗歌后来被认为是经典佳作传世名篇,但在当时却遭到了嘲笑和指责。诗风对立的诗圣拜伦和当时英伦第一畅销诗人司格特对其肆意嘲笑。因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人都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平静和自然,这与当时潮流背道而驰,所以权威的评论刊物《爱丁堡评论》将他们称为“湖畔诗人”。但华兹华斯证明了只有具有真正价值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虽然在1805年之后他逐渐失去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但是他的诗歌仍然“享名于古今文坛”。

功成名就:“我看到了夕阳西沉的瑰丽”

p133049_5

初露锋芒的华兹华斯虽然遭受着评论家的无情指责,但兄妹二人也没有对作品失去信心。多萝西曾说,“我深信他的诗将永存于世。当我们的肉体的关怀被世人遗忘时,他的诗仍会在人间慰藉疾苦,增进快乐!”她的话在1820得到了应验。华兹华斯的诗集《德温河》一问世就获得好评,迅速轰动诗坛。

诗作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也离不开当时环境的造就。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人们的生活日益枯燥缺乏诗意,而湖畔派的作品通过对中古淳朴民风的缅怀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满足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怀念,因此华兹华斯的诗集走红不算意外。英国著名评论家赫兹列特称他为,“当代最有风格,能创新的诗人”。

母校剑桥大学将他的半身像挂在学校中心位置。1843年,前任桂冠诗人骚塞去世后,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代表英国政府授予华兹华斯“桂冠诗人”的荣誉称号。晚年的华兹华斯威震英伦,他不再写诗,而是忙于社交应酬,结交朋友,或者是游山玩水周游世界。他因此还写下了一本旅游专著《湖区指南》,介绍了家乡的湖光山色秀丽风景。

华兹华斯的晚年伴随着喧嚣和孤独。虽然终于体会到门庭若市的名望和热闹,但外在的风光掩盖不了内心的落寞。浪漫主义的风潮已然落幕,好友相继去世,诗坛群星陨落;最亲爱的妹妹多萝西患有痴呆,又增添了内心的哀伤痛楚;最疼爱的女儿桃拉先他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无法排解。

1850年,80岁高龄的华兹华斯长眠于英国湖区Grasmere的墓园,回到了他怀念已久热爱一生的大自然的怀抱。“这是我的信仰:每一朵鲜花,对自己吸的空气都很喜欢。”人的灵魂与大自然相契合,人的灵魂充满着快乐和自由。时间证明一切,有人如流星惊艳登场,黯淡消亡;华兹华斯却如恒星,“世界已非往昔”,而他的作品和风格却永存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