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网站采用了 cookies。继续浏览网站表示您同意我们的 cookies 政策。
This site uses cookies. By continuing to browse the site, you are agreeing to our use of cookies.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部英国电影,不过故事背景是英国。有人形容这是一部“美国人假装英国人给中国人拍的电影”,感觉十分贴切。因为它融合了《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和优雅深刻的对白,所以值得反复地观看。
这部电影中V的面具是一个英国人的脸,他就是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盖伊是英国“火药阴谋案”的实施者之一,他所在的天主教团队想于1605年炸毁上议院,并企图烧死詹姆士一世。但是这次计划因为有人告密而失败,盖伊也被当场逮捕并处以绞刑。为了庆祝这件事,英国每年11月份举国上下会举行一场烟花节。
影片讲述了在元首苏特勒统治下的英国,人民生活在秘密警察的严密监控下,这里不允许同性恋、穆斯林和反对分子的存在。女主伊芙(Evey)在去赴一个约会的路上,被秘密警察拦住,在他们将要对伊芙动手时,一个戴面具的人出现救了她,此人进行了一翻冗长的自我介绍后自称V。
V带伊芙去了一座阁楼顶,他在这里播放了交响曲,还炸毁了贝利街的女神雕像。后来V在广播中自称要在一年后的11月5日炸掉议会大厦,还呼吁大家聚集到议会大厦前见证这次爆炸。但因为苏特勒的严密控制,所以当时这件事看起来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随后,国家的一些知名人士遭到谋杀,元首更是因此加强了控制,但人民已经逐渐对元首的政策感到反感了。在第二年的11月5日,V亲手杀死了苏特勒,在打斗中负伤身亡。V在死前把炸弹的开关交给了伊芙,伊芙选择按下开关。在议会大厦前聚集了无数面戴盖伊·福克斯面具的人,他们一起见证了这次爆炸。
电影里面出现了很多的经典台词,让无数影迷为之疯狂。例如剧中一句“Peopl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their government, government should be afraid of the people.” 意思就是生活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的人民,当开始反抗暴政时就会面临死亡,但这不意味着该保持沉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将会倾覆独裁统治。
V为了呼吁沉默的人群不再缄口无言,录制了一段广播,广播中说:“While the truncheon may be used in lieu of conversation, words will always retain their power.”虽然语言有时不能表达所有的思想,所以才会有音乐、舞蹈等,但语言总有力量能打破寂静,一旦打开了突破口,千里之堤也会被毁灭。
而当故事进入结尾时,V虽然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但他依然能站着,因为他说:“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more than flesh, beneath this mask there is an idea.”固然他没死是因为防弹衣,但这个场景突出了电影的核心主题,思想是杀不死的,它会一直改变世界。
电影中伊芙被V关起来后找到的信,让她宁愿死亡也不出卖V。因为这封信的主人是一个同性恋,所以她被警察逮捕,后来变成了苏特勒等人研制病毒的试验体,但是她在信中说她心中的信念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那就是正义。伊芙体会到了信里文字的力量,因而能直面死亡,伊芙随后获得重生的那一刻和V从火海中走出牢房的瞬间交替,让人不禁感叹自由的重量。
片尾所有戴着面具的英国人突破了警察的防线,站在议会大厦的周围,这时满载炸药的火车缓缓驶过议会大厦并爆炸,连大本钟也碎裂,人们脱下面具,其中有已经死亡的人的脸。电影中V曾说人们需要的不是象征,而是希望。所以这个场景不仅是电影中英国人民的希望,更是全世界人民反抗暴政的希望。
电影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和自由不只是词语而已,它们还有万钧之力,能改变世界。什么是自由,在我看来就是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用受到压制,无论对错都不该由权威来抹杀思想。但是很难界定反对与极端主义的区别,电影中V的本质就是一个恐怖分子,他实行暗杀、爆炸等,这些行为也危害到了公共的安全,但我们视他为英雄,不是因为他高超的武艺,而是因为他的思想。
人类历史出现过许多大同小异的极权,我们可以称之为独裁,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阿道夫·希特勒,他狭隘的种族意识及对战争的狂热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对世界尤其是犹太人造成了深重的伤害。
但还有一些不为人所熟知的独裁统治,例如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时期。1975年到1979年的柬埔寨是由波尔布特统治的时期,在他掌权的三年零八个月时间,清洗的人口数超过了一百万人,而柬埔寨总人口数还不到七百万。红色高棉政权建立的集中营一共收押了两万人,最后活着的只有六人。波尔布特出身在富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在掌权后却对自己的人民进行了大屠杀。
不久前,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政变未能成功,在媒体和领导人谴责这次政变时,没人关心这会开启一次独裁统治。土耳其总统将使土耳其伊斯兰化,他也会借此机会对国家实行大清洗从而消灭异敌,而我们只能选择视而不见。这些独裁统治能成功就是因为大多数人不关心别人的自由与权利,对独裁政府的罪行保持沉默,如同电影里的英国人在最初的沉默一样。
但我们还是该警惕暴力,因为暴力不能完美地解决一切问题,电影中V的最后死亡就代表暴力后的胜利不是万能的。因此不能一直批判,或是站在弱者的角度反对一切统治者,而是应该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努力。
电影中V从没取下过面具,但他的表演使人不能忘却。V是为了复仇,才杀了苏特勒等人,也是为了复仇才想炸毁议会大厦。因此V明白他拉下开关只是报仇的表现,所以把最后的选择权交给了伊芙,这也隐喻了让人民自己来做选择,是选择继续生活在极权统治的世界,还是为自己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V只是承担了人民在获得自由时会付出的代价,他不算是个英雄,因为仇恨是他的全部,而且他懦弱的都不敢以真实的样子面对伊芙。
伊芙小时候目睹父母被抓的场景,让她不敢用生命反抗权威,但是她却为了救V袭击了警察。在被V关起来时伊芙害怕黑暗、害怕老鼠,只能以泪洗面。而当她看到瓦莱尔的信后,她开始变得坚强,到最后能直面死亡。伊芙只是一个普通人,她后来一无所有,但她的内心有了别人无法夺走的东西,包括尊严、自由和正义。
剧中的领导人物虽然都是极权主义的一部分,但他们有本质上的区别。“伦敦之音”的主播胆小懦弱但满嘴空话,充满极端的优越感。主教好色贪财,还亵渎神灵。军队领导手握大权但多疑敏感。元首本人则是极端独裁的最好体现。有人曾说领导人并不比普通人优秀,只是他们更有胆量罢了,所以他们没有资格剥夺别人的权利。
这部电影像是一个生活在乌托邦世界里的人,在不知道极权主义的真实情况下的虚拟反抗,从而太过于理想化。但这部电影有精彩的打戏、莎士比亚式的台词,还有大段引人反思的折射。不论你喜欢什么样的电影,这部电影都值得你看一看。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