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M. Forster】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英国文坛的沧海遗珠

2021/01/25 446
【E. M. Forster】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英国文坛的沧海遗珠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是20世纪前期,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虽然在英国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却一直低调得不怎么显眼,就好像沧海一遗珠。不过不温不火可不代表人家没才华,毕竟连女神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也是福斯特的忠实读者。福斯特曾荣获英国最古老的文学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而美国艺术文学院,也设立了E.M.福斯特奖(E.M. Forster Award)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位建筑师家庭,父亲早亡,由母亲和婶祖母抚养长大。生活中缺少男性的影响,也使福斯特很小时,便已肯定自己是同性恋者。少年时就读肯特郡唐布利奇学校的不尽愉快的经历,使他对英国的公学制度十分反感。1897年福斯特入学剑桥大学,并加入了门徒社(The Apostle),结识了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约翰.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著名学者列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等人。

p65686_3

门徒社成员推崇哲学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理的思想。这一时期,福斯特的关于个性自由的人文理念开始形成。福斯特极富表现力和洞察力地在小说中,再现了英国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情况,同时蕴涵着福斯特对英国人“发育不良的心”这一主题的诊断。“发育不良的心”指的是福斯特,所认为的英国人性格上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为人与人关系的冲突与隔膜。福斯特认为人们这颗“发育不良的心”:具有冷漠顽固、谨小慎微、求全责备、市侩实际、缺少幻想、虚假伪善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的民族特点。所以小原觉得福斯特的观点有时真的挺辛辣、深入的,简直有种一针见血的感觉。关于国民劣根性的诊断上,跟咱们中国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有人说20世纪的英国作家都以古怪张扬为傲,不过福斯特真的是一个低调安静的异类。福斯特身上本来有很多可以被人用于炒作,借以使自己名声大噪的东西,但是这位先生真的就是什么也不干,一心只做个安静的美男子,安安静静的写作品。小原之前就说了由于家庭原因,福斯特很小时就肯定自己是同性恋者,更因此于1913年开始写作《莫瑞斯》(Maurice)。但由于当时英国的社会的氛围,使福斯特终生都没有说明自己的性倾向,而他的性倾向也是在他死后因《莫瑞斯》的出版才广为人知。虽然福斯特什么都不说,但是心却还是很诚实的。1930年福斯特结识了二十八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Bob Buckingham),但当时罗伯特已经结婚,不过他的妻子逐渐接纳了福斯特为家庭的一员(不得不感叹罗伯特妻子心理的强大)。罗伯特的子女后来也把福斯特当爷爷看待,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两人的情谊维持了四十年之久。

p65686_1

了解了福斯特的生平之后,大家还是和小原一起通过福斯特的作品,去了解福斯特吧,毕竟作家还是喜欢用作品说话的。

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是福斯特第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取自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一句诗:“蠢人们闯进了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婚姻对于天使而言是不敢驻足停留的地方,而世界上却有千千万万的人,前赴后继的投入了这爱情的坟墓。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一个年轻寡妇莉丽亚(Lily),不堪她富有的、冷酷的婆婆哈里顿太太(Hareton, Mrs)的轻视和压制,前往意大利(Italy)旅游,并且爱上了小她十二岁的意大利青年基诺(Jino)。莉丽亚由于害怕婆婆阻挠,便仓促成婚。但由于两个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冲突,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莉丽亚最终抑郁成疾,死于分娩。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莉丽亚的小姑哈里特(Harriet)偷走了孩子,结果她的马车在途中发生意外,孩子也不幸身亡了。

小说从形式上看是一出喜剧,但却以悲剧告终。出身贫寒的莉丽亚两次希望以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却不断使自己陷入更深的泥潭。福斯特用略带诙谐的笔调,通过对比气氛沉闷的英国社会,和生机勃勃的意大利生活。反映了莉丽亚的悲剧,并非只是个人悲剧,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剧。莉丽亚的一生始终处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因而显得尤为坎坷。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小原最喜欢的福斯特作品了,其实小说的开头,和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作品《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有着相似之处。不过这次是换作了一个傲慢的女人,和一个带有偏见的男人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点也是在意大利,也许是因为大学毕业后福斯特,通过意大利和希腊的旅游,深刻迷恋上了异族文化的自由与奔放,同繁文缛节又僵化的英国社会所作出的对比,所以在小说中给予了意大利无限的可能。

小说主要描述了露西(Lucy)和乔治(George)的爱情故事,露西姐妹和乔治父子住进了同一家旅馆,通过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两人结识并坠入爱河。但两人因为英国的传统礼仪,和自身的性格缺陷,而经历了许多波折,也深刻地揭露了英国中上阶层的傲慢与偏见。在福斯特的小说之中,更加体现出他喜欢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羡慕那些下层人物的生活。同时他认为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能够帮助英国人减少偏见,更加宽容地生活,让英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其实小说中“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也代表了一种生活形态,代表了主人公开放的个性,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霍华德庄园(Howards End)

如果要问奠定福斯特大师地位的作品是哪部,那一定是这部《霍华德庄园》了。也许大家对这部小说比较陌生,那么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霍华德庄园》(或译《此情可问天》),大家是不是比较熟悉了。这部电影是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的男主角,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主演,并在当年斩获了奥斯卡的多项大奖,成为英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人物繁多,结构复杂,描写了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三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和纠葛。表现了代表英国中产阶级上层的精神,和文化的施莱格尔(Schlegel)姐妹,和同一阶层代表实干、缺乏想象力,但却傲慢的威尔克斯(Wilks)一家之间,以及英国中产阶级上层,和下层之间复杂的关系。但不管是重要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叙述,还是次要人物的寥寥数笔,福斯特都生动刻画了,各色人物在当时社会状态下的心态。也体现了福斯特日渐成熟的写作手法。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p65686_2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在世时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而且风格与之前大不相同。《印度之行》关注的是英国殖民时期,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有着更强的揭露性和批判性。在现实生活中福斯特也曾两次前往印度,亲眼目睹了英国殖民统治者的丑陋行径,和越演越烈的民族冲突。这样反映了福斯特思想的成熟与深刻。

小说以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India)昌德拉普尔城(Chang DE city)为背景,通过一系列戏剧化的事件,表现了印度人和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者,对印度人民的歧视与侮辱,以及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憎恶和反抗。不过在反映民族冲突这一主题的同时,福斯特也描写了印度大夫阿齐兹(Azeez),和英国人菲尔丁(Fielding)之间的友谊,主张英国人民与殖民地人民之间相互理解。

莫瑞斯(Maurice)

作为福斯特死后才发表的小说,《莫瑞斯》承载了福斯特灵魂深处太多的东西了。这部具有他自传色彩的同性恋主题小说,通过福斯特对同性恋的正面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的大胆挑战。很多小伙伴虽然如今都习惯用“腐国”称呼英国,却不知,曾经的英国也是十分反对同性恋的,而且直到1969年,英国才取消了对同性恋的刑事处罚,所以1971年《莫瑞斯》才得以出版。有人说这部小说是同性恋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就可见这部小说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冲击了。而同性相恋视为病,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福斯特本人内心的痛苦。

福斯特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并不算多产的大师,却留下了一部部经典的作品。他的作品也几乎都被翻拍成了各部影视作品,而且几乎都是英国影视的经典佳作,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可以看看哟。